第二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盛會可期!
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(Taipei Dangdai Art & Ideas,以下簡稱台北當代)將於2020年1月17日至19日,再次於南港展覽館展開,而早於2019年末,台北街頭便已嗅到「不一樣的文化風景」。不少人總是問到,近期亞洲局勢動盪,是否造就台北當代更多優勢時,任天晉卻表示所有的核心更加專注在台北,「在進行創新時,永遠檢視一下初衷,這讓一切充滿意義,不管外界周遭環境如何變化,皆無法影響或定義目前所做的一切,」台灣長期以來具備完整的市場機制、厚實藏家基礎,成熟的畫廊發展,「美好的人情與食物,總吸引著各國旅客前來。」在此良好基底下,讓更多人接觸當代藝術、歡迎各種不同族群,甚至吸引原本只參與拍賣市場的藏家,藉由嚴格的評審制度及國際標準,為所有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安心收藏藝術品的場域及平台。
2020年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加入了生力軍,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任天晉(Magnus Renfrew)與聯合總監岳鴻飛(Robin Peckham)攜手合作,打造更堅實強盛的陣容,多項拍案叫絕的創舉,同時突破場地框架,延伸至台北各地,形塑台灣台北更精采豐富的文化樣貌。
台北當代的獨特之處,便是將重心放在亞洲、聚焦台灣,與歐美重要畫廊在比例上取得平衡;並且,強調適當的規模但精緻的內涵。而這與巴塞爾展會截然不同,香港巴塞爾展會基本上東西方各半,因為西方一線畫廊總能創造展銷紀錄;但台北當代的板塊操作上,是從「當地Local、區域Regional 、全球Global」的思維角度去著眼,「想欣賞到當代藝術大師作品,台北也可以看得見;而透過台灣藝術家的作品,也能讓國際人士瞭解不同文化下的創作爆發力。」
自從首屆台北當代與世人相見,任天晉發現,不但開啟當地更多藝術對話,台北也成為國際中的藝術焦點,才剛從邁阿密的巴塞爾藝術展會回來,產業人士不斷探詢且抱持高度興趣,「台北當代造成了一個聚焦效應,讓所有美好的事物圍繞並真實發生,」也發現更多的挑戰與任務迎面而來,因此岳鴻飛的加入,堪稱一劑強心針,中文流利的他長駐台北,藉由他的藝術專業及對亞洲文化的深入掌握,將能擴展及深化文化社群的關係,並反芻出更為深刻的創作內容。
2019年夏天參與評審過程、九月才正式加入團隊的聯合總監岳鴻飛則表示,聚焦本地畫廊,創造更多亮點,在近百家參展畫廊中,有23家在台灣永久設址,包含索卡藝術、谷公館、非畫廊、采泥藝術、Each Modern亞紀畫廊、大未來林舍畫廊、就在藝術空間、白石畫廊、日動畫廊當代館、路由藝術等,也都帶來台灣、日本與國際藝術家的精彩作品。而許多國際頂尖畫廊包括 Gagosian、Hauser & Wirth、David Zwirner 和 Pace將持續參與之外,一些國際知名畫廊像是 Galerie Eva Presenhuber、Scai the Bathhouse和 Lévy Gorvy等,也選擇首次來台參展。
其中「裝置藝術」於展場內放置重點裝置藝術,由岳鴻飛一手籌畫,並於台北市內展出大型數位及影像作品。其中早於2019年末,便已籌畫了東區藝廊(Dong Gallery),大約90米長,人們來回穿梭同時也吸引路人駐足觀賞著影像,Taeyoon Kim、陳萬仁、Timothy Curtis和賴威宇等人作品不停地輪播。「運用最新科技影像及高規格螢幕,以及充滿的創作內涵,打造出街頭上的藝術盛宴。」「裝置藝術展區」則精選多件大型藝術裝置,如前波畫廊將帶來藝術家艾未未,因難民乘坐橡皮艇航行所啟發的作品《Law of the Journey》。誠品畫廊則展出豪華朗機工的《Wondering: Feather》,以及真善美畫廊推出朱銘的雕塑作品。
任天晉表示,如此國際性的藝博會,必然會吸引許多國際訪客,要讓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藝術愛好者,意識到台灣或台北不同的文化樣貌,選擇與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標合作,必然會引發人們的好奇與討論,這同時也顯示了台北當代的企圖心,「也可想見其中推動的艱難與辛苦,一次邁出一步,逐步地穩健紮根。」他舉香港巴塞爾展會為例,前後總共歷經六年的時光,才造就了藝術產業遍地開花,讓香港脫離文化沙漠的境遇;而第二屆在短短數月便促進不少藝術計畫,「顯示多數人願意參與其中,並意識到這座城市更多的可能性,相對地也有助展會向前推進,」而看在藝術產業人士的眼裡,「不像才第二屆,整體品質彷彿是營運已久的藝博會。」